影片简介
影片名称:《赵氏孤儿》
导演:陈凯歌
主演: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海清、
鲍国安、张丰毅、赵文卓、王瀚、赵文浩
该片主要讲述民间医生程婴在机缘巧合中卷入了赵氏的灭门事件,并用药箱将赵氏孤儿带出,免遭毒手。而程婴因献“赵氏孤儿”被收为屠岸贾的门客,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最终报仇雪恨。
第三届湖北省书评影评大赛获奖作品赏析
于尽忠间见得大义
电影《赵氏孤儿》是2010年陈凯歌导演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赵氏孤儿,在不断的传承和更迭中产生了诸多版本,并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艺术形式的作品。
究其源头,最早出自《春秋》《左传》但是故事的基本轮廓是在《史记》中记载。其中这一基本轮廓又经过元杂剧和南戏的变化让故事内容逐渐完善。
影视化改编的经典叙事重构
借助于以往的诸多作品,影视化作品有许多可以参考的资料。比较出名的作品如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明代徐元的《八义记》等等。从电影《赵氏孤儿》的全篇阅览下来,其故事更是紧凑激烈。有几点更改之处,明显对照借用于我上述的作品。在对该文学母本的改编中,为凸显其戏剧性和影视化的要求,导演有意压缩了电影中的时空。将原本贯穿三代国君统治时间发生的事件缩短至灵公一人之下。
其次是作品中去除了对大范围的集体思考,而将事件中心聚焦于个人,即程婴一人身上。并且更改了故事本身的部分内涵,并未参照传统化的叙事思维,复仇成功后封王拜相。而是书写了一段极为悲剧的情景作结。该电影在故事主线上与以往作品一致,却又在关键情节上取众家之长。在传承原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加富有自我思考的全新故事。
传统忠义思想的变更
在《史记》中的记述,程婴等人为救赵氏孤儿谋取他人婴儿以替死。到了元杂剧中,纪君祥则改为程婴用自己的孩子为赵氏孤儿替死。从这开始已经可见以子谋义的情节。再晚到明《八义记》中又添加了许多对儿女情长的描绘,更弱化了这种忠义思想的体现。
2003年,分别由林兆华、田沁鑫导演的以“赵氏孤儿”为名的两台话剧,产生了很大反响。在林版《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无任何复仇的想法,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也不愿意在屠岸贾和程婴之间做出理性选择。田版的《赵氏孤儿》则以诚信为主题代替了复仇自然也难见忠义思想如何。而到了电影《赵氏孤儿》更是转变成为自己儿子报仇。
虽说,在现代作品中忠义思想处于瓦解状态之下,但是我仍认为忠和义是难以抛弃的。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作为一个局外人一个小人物,被迫的卷入到其中。他个人的思想与现实中的任何一人都无差别。具有鲜活的状态和真实的人性,他爱自己的儿子。但是现实压迫,和心灵遭受巨大冲击的他其实在将婴儿献出换回赵氏孤儿之时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完成了他内心对君国的忠诚和大义。
只是电影中为彰显人性强调人的自我,让整个忠义思想无法得到完整的逻辑建立,这也是它被人所诟病的一点。
现代语境下的艺术思考
传统的忠义思想来到现代之后,被众多文艺工作者重新解读和注入自我思考。在此之后,“愚忠”和“愚义”这种概念被现代人更多的抛弃,转而思考现代化的语境之下忠义应如何。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忠义思想始终存在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之中,仁义礼这三者互成并在国际上也难以找寻到这样深奥且简练的思想概括。
在电影《赵氏孤儿》中忠义思想被弱化甚至于模糊,没能建立起非常牢固的逻辑。其根本在于导演,用更加现代化的视角,赋予了故事中人物更多的人性而非平面化的人物。其中有一些细节作隐喻,一是“鱼”入庄姬家门时程婴放在门前。“鱼”离开了水置于地上扑腾,被赋予濒死的状态也在某种意义上对应这场戏的结局和人物的状态。而“鱼”作为一个物件成为推动这一场戏的转折点和戏剧冲突推动者。二是灵公的弹弓,赵朔胜仗归来时灵公顽劣用弹弓打伤了马眼,赵朔前来兴师问罪,也展现了赵家势大欺君。这是导演对于人物性格和事件艺术性处理。
故此人物的内心挣扎和人性的矛盾更显戏剧性,然而现代语境下的思考已经趋显“人”在事件中的行动和自我彰显。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依旧是缺乏的,现代化的思考其实还任重而道远。虽说经历现代化改编的作品在不断的被解构和注入新的思考,但是我们仍然会在历史的沟渠中看见流水波光粼粼。
忠义思想真正原始意义的适用年代已去,旧的内涵已经难以被现代人所认可。可是我仍然能看见,程婴献子之间有煌煌大义照耀着。一种独属于他自己的春秋大义在尽忠间,赴摇而上最后写于书卷供后人评。
影评人:熊伟荣
(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