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书评】永远在路上——《寻觅中华》
日期:2022-10-07  发布人:图书馆  浏览量:631

第三届湖北省高校书评影评大赛获奖作品

 

 

永远在路上

——齐佳豪  文法学院

 

“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要苍老。”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自序所安放的一句话,而我在初读《寻觅中华》时便有一种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的感觉,与先生的思想产生了共鸣。文字复古,多少人耕种出多少不同的花丛,而先生书中暗潜的历史辉光,一翻开书丛,便攀爬上我的身体,与我一同来一场寻找中华文化的"出游"。

 

人们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风云会引发出人生的沧桑感。同样,历史终究会以自己的漫长来比照出个人的短促,以自己的广阔来显露出人生的局限,以物转星移几度秋来照射出人生的浮沉。而余秋雨先生正是基于此,才想要去探寻古代文人留下的脚印所在,写一些关于文化的评述,用文字引导我们一同走在路上。
《寻觅中华》是余秋雨先生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相比单一讲历史的史书,他加入了他自身的经历、他的感悟、他的心性,虽无珠零锦粲,但片石韩陵般朴素直拂灵魂。如今重新捧起这本书,我们不但能感受那个时代灾难给文化带来的冲击,老一辈文学家的伟大人生…还能更加了解中国这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丰厚底蕴,以及中华文化历史的鹤归华表,自月至鱼。读完后便会发现在现在这高速发展,科技腾飞的新世纪,任外界喧嚣,读一本好书,如山寺品茗,清冽怡神,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书本文字给我们内心带来的慰藉是电子产品永远所不能替代的。坠入书中的第一刹那便感觉有一位老者发出了一声浅浅的叹息,刚读序言,如同见到一位多年未遇的好友,他渊清玉絜,我们交谈甚欢。后来转念一想,也许正是应了书中白先勇先生解答作者疑惑的那句话“你碰到了中华文化的基因,那是一种文化DNA,融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大家读你的书,也就是读自己。”这句话亦让我思忖良久,现代社会崇洋媚外贬低中华文化的人不在少数,是他们体内流的不是华夏的血脉吗?或是如墙头草一般不加思索便投入不怀好意者的阴影之中?中华文化如此深厚的底蕴为何迟迟不能出现在最绚丽的舞台?一本好书能带给人联系现实的思考,在现代,我们如何寻觅中华?如何号召更多人寻觅中华?如何让全世界看见真正的中华?这也是我们新时代青年所必须探索并力行的终生命题。纵横书页间感受到的是从炎黄开始一直驰骋到清末近代的快感,是传说故事中的奇妙,是甲骨文发现到研究的曲折,是三国的磅礴,是盛唐的繁华,是宋代的乱中有序,是近代的岌岌可危……那一段段记忆随着文字重新浮现,或许是老人口中的代代相传,或许是历史课本上的有板有眼,亦或真的是骨子里刻着的基因,就像是走马灯快速的在脑海里生成一幅壮丽河山。韶华如驶,这一段段文化是五彩的,因为时代的不断进展;是血红的,因为有无数先辈的牺牲;但更是发光的,能让人看到隐而不发的希望。余秋雨先生的寻觅是在灾难时期为自己找的精神清净,是“半山藏书楼”的潜心翻阅搜索研究。而我读书的寻觅是在和平年代寻根问祖的文化沉淀。同样是寻觅,先生在漫漫长河里引出了一条小溪,而我在这条小溪间摸鱼捉虾。显然我万万达不到先生的造诣,但也能明白和了解大部分的珍宝。历史常被视作枯燥无味,是无用的摈弃的。但唯有历史是值得缅怀的敬仰的,值得记住和传承的。研读历史,往往给我们一种时空穿梭恍惚之感:我走过的山水,我穿过的关隘是古人入诗的意象,我驻足远眺的亭楼是无数诗人曾站立写出碧笺的,我所淋的江南烟雨是在朦胧诗中多次调皮出现的,我还能赏到周敦颐当年日不移睛的娇莲,我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月的花间美酒,我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肉,我还能在大喜大悲后脱口而吟出一篇他们曾经用来形容自己爱恨离愁的浑然诗篇,吹同一阵风,赏同一轮月,在同一片土地上,抒发着对祖国万里江山的同一份赤诚热爱。这片土地留给我们后人最大的礼物应该就是这么两件了吧,一件是历史,一件是文化,前者清透如镜,后者浑厚似湖,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从上古传说中的精卫填海到古代为民为官的两袖清风,无论是红船精神还是长征精神,再到书中还未提及的现代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和最近无畏无悔逆流而上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些都终将是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星子。我们仰望,眼里有它们的光,我们学习发光,并成为星星。而今天与明天都是未知的,都是需要奋斗的,正如高尔基所说:"历史是用激情和痛苦创造的",所以我想历史与文化永远都不是枯燥的,相反过去的总总,好的坏的、失败的成功的才是给未来最好的礼物,是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历练,打开历史长河,便得做好全身湿透直击灵魂的准备。日月兼程翻越的山川,我们终征服与拓荒,扯星尘再次远航。月光啊,将是我们肩上简单的行囊,铸就灵魂的强壮,只要不将历史放养,历史便不会把我们遗忘。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问卜殷墟这一篇,甲骨文研究的整个过程,无数的中国学者陨落在此。先生写“一个伟大的事业在开创之处总是杀气逼人”,但先生也说“这并没有阻吓中国学者”,牺牲和那时的时代有关,但在中华历史中,无论哪个时期,舍身取义的大丈夫永远不缺。人文难守,唯有祭拜, 如酒酹地,如泪留痕。如今寻觅中华的担子落在了我们身上,我们不仅需要去复原那个神秘的风雅的奋进的时代,我们还要去挖掘与传承独属于华夏儿女的宝藏,我们更要寻觅当代中华文化新生的一面,努力奋斗,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心怀火种,唤醒基因里的龙吟,向晦暗的西方乃至世界发出清越的宣告。读完《寻觅中华》,带给我的,是心中某团慨然之气的苏醒,如红炉点雪般,是让我逃离纸醉金迷的世界,逃离喧嚣浮夸的那些大揭发,大批判。人间永流变,燃烧复熄灭,寻找我们为何存在与如何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必然的。在浮华中转身,像先生一样,去寻找荒凉原野,去寻找大漠孤烟,去寻找炊烟袅袅。去匍匐大地,寻觅一株新发的文化绿苗,去张开双臂,迎接浩秩卷佚的历史诗意。让每个中华儿女都在寻觅与传承的路上,这,应该也是先生写下这本书最深切的期望吧。最后请允许我用最无法忘怀的“问卜殷墟”这一篇的结尾来画上这段奇妙精神旅程的句号。“那就出发吧。什么都可以舍弃,投身走一段长长的路程。问卜殷墟,问卜中华,这次的‘贞人’是我们。”

 

收藏本页